查看原文
其他

被水母蜇伤有解药了!这项成果中科院海洋所研究了十多年

海洋网 2020-09-15


据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几个月前,澳大利亚东北部多个海滩发现毒水母,已导致上万名游客被蛰伤,超过往年同期数量的三倍。官方称由于这种毒水母的数量还会增加,近期将关闭至少四处海滩。


澳大利亚海滩现毒水母。(图源:Getty)


看上去软绵绵、毫无攻击性的水母会有毒?还会蜇人?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浮游动物,肉食动物,多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或小鱼类为食。在分类学上隶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如管水母、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等。


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但是往往越美丽的生物,就越“危险”!


水母虽然看似美丽温顺,实则十分凶猛。因为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消化吸收,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



水母为什么会蜇人呢?因为我们“惹怒”它了。


水母体内存在着一种细胞,叫做刺丝胞,这种细胞里面有种叫做刺丝囊的胞器,蜇伤其他生物就是它的“功劳”。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最多,这些刺细胞既是防御的工具也是捕食的利器。


由于水母自身没有足够的自主游动能力,常常被风吹或是随海流运动到海滩、岸边,在海边游玩的人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水母蛰伤。


一旦被水母发起攻击时,刺细胞受到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刺激时,它的刺丝囊就会弹出来蜇伤我们,细胞里的毒液就会进入人的身体里,导致一定的痛感和皮肤红肿症状,严重可致人死亡。



近几年,在我国北戴河、营口、大连、威海、青岛等沿海出现被水母蛰伤乃至丧命的案例数不胜数。



■ 家住密云的8岁男童小宇和家人在南戴河天马浴场游玩时,被海蜇(水母的一种)蜇伤引起了急性肺水肿,当天下午因医治无效身亡。


■ 辽宁大连一4岁女童和家人在海滨浴场戏水时,因好奇拿起一块海蜇而不慎被其蜇伤。尽管浴场进行了简单处理,女童此后也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最终未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 山东青岛一海滨浴场曾有水母"集结",被蜇伤的泳客一天就有40多名伤者到医务室求助。


■ 江苏连云港一浴场曾有20多名游客被海蜇蜇伤,其中8人送医院治疗。事发后,景区先后打捞上来5只海蜇,其中最大的一只直径超过1米。


每年遭受水母蜇伤的人员众多,患者饱受剧痛、奇痒甚至表皮坏死之苦,而且也没有专用治疗与防护的产品。


这么可怕?!如果被水母蜇到不就完蛋了?


不用怕,“水母解药”来了!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中科院海洋所解析了水母毒素蜇伤因子,研制出水母蜇伤解毒剂,填补国内外领域空白。

7月3日,中科院海洋所与水母娘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东方美谷举行“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转让经费为1050万元。



中科院海洋所李鹏程课题组研究员于华华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解析了水母毒素蜇伤因子,探讨了毒素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建立了解毒新靶点,从水母共附生微生物中筛选抗水母毒素化合物作为解毒成分,成功研制出水母蜇伤解毒剂,可以有效治疗或效缓解水母蜇伤,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空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升滨海旅游业服务水平、提高水母蜇伤应急响应与处理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研究成果以1050万元的转让经费成功落户上海东方美谷,彰显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医用健康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虽然已经有了水母蜇伤解毒剂,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去海边游泳玩耍还是要注意防止被水母蜇伤。


如果不小心被水母蜇伤,又不能及时就医,要如何清理伤口?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去除触手。戴上手套或使用厚衣服、镊子等,将水母的触手弄下来,或者使其失去活性,但要保证伤者不要乱动。因为脱离母体的触手还能够继续释放刺细胞,所以要先把皮肤上的残余触手清除掉,再处理伤口。


2、用海水冲洗伤口,来抑制皮肤上未发射的刺细胞的活性,千万不能用淡水或尿液。任何改变刺细胞内外溶液盐浓度平衡的举动,都可能刺激刺丝囊的射出,并释放更多毒液。


美丽的水母是怎么伤人致死的?最近研究出来了

【视频】太美了!科学家深海偶遇“彩色水母” 史上仅见十多次

【海洋知识课堂】水母:美丽又凶猛的“海洋精灵”



来源:海洋网综合整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